寒潮来袭|冬季要如何预防骨科疾病
冬季随着气温不断的下降,很多人的关节就开始出现疼痛的情况,特别是有风湿性骨病,颈腰椎病、骨性关节炎的中老年人,就会觉得,只要温度变冷,身体哪里都不舒服。冬季也是各种骨科疾病的高发时期,冬天骨科门诊上面的人,都比往常多一些。这是因为冬季天气寒冷,身体筋脉不通、血流不畅,容易筋骨疼痛,对于常年有骨科疾病的患者来说,稍不留神就容易复发和加重。

冬季常见骨科疾病
想要预防冬季可能发生的各类骨科疾病,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冬季常见的各类疾病,以及冬日高发的原因。这里我们以关节炎、骨质疏松、颈椎病、骨折等疾病为例进行讲解。
1.关节炎
在生活中极为常见,是由于外伤、免疫、劳累等因素引发的关节周围软组织的炎性损伤,主要表现为疼痛、肿胀和僵硬,而低温和潮湿是诱发关节炎的常见因素。在气候寒冷的冬天,尤其是连续下雪、化雪的冬日,冰冷的湿气很容易刺激关节肿痛,引发关节炎。
2.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是一种骨骼疾病,表现为骨密度下降,骨骼变脆,易发生骨折。冬天日照时间减少,而影响钙吸收的维生素D生成依赖太阳光对皮肤的刺激,日照时间减少,可能会影响身体对钙的吸收,进而加重骨质疏松的症状。
3.颈椎病
颈椎病主要是由于长期颈部不良姿势或劳损导致的颈椎变形或者退行性改变。冬季寒冷可能刺激颈肌紧收缩痉挛,影响局部血液运行,加重疼痛感。
4.骨折
下雪后地面湿滑,不论是行走还是使用交通工具,都容易发生跌倒、碰撞等交通事故。且冬季气温低,骨质相对较脆,因此比其他季节更易发生骨折。
预防和应对策略
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老年人最常见的关节疾病,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最常见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具有局灶性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骨丢失、骨磨损、半月板撕裂、关节间隙变窄或消失、骨囊性变、骨赘形成及关节畸形以及肌肉萎缩和本体感觉下降等病理特征。
寒冷的冬季如果不注意保暖,关节受凉会使关节组织血供减少而减少关节组织的营养供应和降低局部炎症消除的能力,使关节退变和磨损的组织得不到及时的修复,引起关节炎或致其加重。
纠正骨质疏松,预防骨折
骨质疏松是一种以骨量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骨折为特征的全身疾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的增长、过早的绝经及一些药物的使用有关,也可以继发于某些代谢疾病。老年人尤其绝经后的女性骨量的丢失增加,而成骨作用减少或停止,因此骨质疏松较常见。
冬天尤其是下雪后,地面结冰打滑,老年人行动和反应相对迟缓,如果这时外出走在冰面上很容易摔跤。加之老年人常见骨质疏松,因此摔倒后很容易发生骨折,常见的胸腰椎压缩骨折、髋关节骨折、四肢骨折等是这个季节骨科的常见病。
骨折带来巨大的疼痛,如果手术创伤比较大,如果保守治疗因为卧床时间过长而容易的很多的并发症,对于患者和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因此,平日老人要注意均衡饮食,积极检查骨密度,如果有骨质疏松要及时治疗,如果没有达到骨质疏松的程度要积极预防。下雪后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最好乘坐交通工具或有人陪伴,可以穿防滑鞋或拄拐来减少摔倒的风险。
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由于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压迫颈、腰神经根或硬膜囊而引起上肢或下肢放射性疼痛,是颈、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表现。
虽然没有严格统计椎间盘突出症在冬天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夏天,但是冬天由于室外气温低人们开展活动较少,更多时间可能会花在久坐、使用电脑、手机,即使外出更大可能性选择驾车出游。久坐和低头是引发颈、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即使冬季不方便在室外活动,在室内也不能一直坐着,一直玩手机、用电脑或者长时间开车。这样会增加颈、腰椎间盘突出的风险。
预防天冷导致的关节疼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防寒保暖。要尽量避免关节受凉、受潮或吹冷风等。我们可以通过维持室内相对暖和的温度,在关节处使用保暖措施,例如穿戴长裤、长袜、护膝及护肘等来保护关节。对于已经出现关节疼痛的患者,热敷、理疗等对于改善关节周围血供、促进炎性细胞因子消退也有明显作用。
适度的运动锻炼对防治骨关节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如散步、健身操及太极拳(避免长时间屈膝) 等。而对于出现关节疼痛的人群, 建议要避免关节承重运动。运动前的热身运动可以增加膝关节周围的血运,促进滑膜分泌润滑液,避免膝关节在运动中出现不适症状。抗骨质疏松治疗也是治疗关节疼痛的重要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