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肛肠科医院】上厕所时刷手机,痔疮风险或将升高近50%?
科技改变生活,智能手机的出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可以说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已经很难完全离开智能手机了,包括上厕所的时候,很多人也在使用手机。
刷手机会无形中拉长上厕所的时间,从而增加一种常见胃肠道疾病的风险——痔疮。我国一项常见肛肠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肛肠疾病在成人中的患病率高达51.14%,而这其中痔疮的发病率最高,为50.28%。


人们对痔疮的印象是一坨“肉球球”,但痔疮并不是肉。痔疮,也就是痔,是黏膜下纤维血管窦组成的结构,本来是正常肛门直肠的一部分,可以感知腹部压力变化,帮助人们控制排便。但是当各种原因导致此处肛管或直肠下端的静脉丛充血或淤血时,就形成了痔。

根据发病位置的不同,痔可以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痔常常表现为发病部位出血、肿胀、疼痛、瘙痒和肛门不适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不良影响。

通常认为,肛垫和周围支撑组织的减弱或内括约肌的痉挛是导致痔发生的主要病因。但是不良的饮食和排便习惯同样会增加罹患痔的风险,部分人群出现症状性痔的风险较高,如:静脉压升高且静脉回流受阻的人群:孕妇、长时间站立工作者、久坐、肝硬化伴腹水、频繁用力排便等人群;肠道功能异常:腹泻或便秘盆底功能障碍的人群;日常饮食中膳食纤维摄入不足的人群。

近期一项有趣的研究发现,在经过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运动量、膳食纤维摄入量及排便用力等因素后,如厕时使用智能手机与痔风险增加46%相关。
上厕所时使用智能手机的人群不使用手机的人群更容易患上痔。
研究共邀请了143位接受结直肠镜筛查的成年患者参与,125名参与者完成了全部调查。在所有受访者中,83人(约66%)在上厕所时会使用智能手机,其中高达93%的受试者表示,每周会在上厕所时使用智能手机1-2次甚至更多次;而55.4%的受访者表示在上厕所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使用智能手机。
智能手机的使用也让受访者在上厕所这件事上花费了更多时间。该研究表明,37.3% 的智能手机用户每次上厕所的时间超过 5 分钟,而非智能手机用户的这一比例为 7.1%。

厕所,尤其是公共厕所,是各种细菌和病毒滋生的高风险环境。如厕后我们会洗手,但通常并不会“洗手机”,很可能让手机表面成为一个巨大的细菌“培养皿”。而后手机表面的细菌又会随着我们拿起手机接打电话、吃饭、触摸面部而进入体内,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粪口传播”,增加了感染风险。
长时间保持坐姿或蹲姿,会使下肢血管受到压迫,静脉血液回流不畅,不仅会腿脚麻木,更严重的是,可能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特别是一些本身就有高血脂、高血压问题的慢病人群,更需要警惕。
现代人本身就有很多“低头族”,如厕时低头刷手机的姿态会进一步加重颈椎和腰椎的负担。身体不自觉地前倾,使脊柱承受不正常的压力,长期如此可能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慢性劳损问题。
上厕所刷手机极易形成一种无意识的习惯和心理依赖。它会将本应短暂的生理过程延长为一段无目的的“休闲时光”,无形中浪费了大量时间。
智能手机的普及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任何技术都需要被合理使用。科技应当服务于人,提升生活效率和品质,而不是绑架我们的时间和健康。改变一个小小的如厕习惯,或许是迈向更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