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电话
189 6023 9120

门诊时间
365天24小时无假日医院

当前位置: 主页 > 医院新闻 >

同样吃辣久坐,为啥TA不得痔疮?《Gut》近百万人研究为你揭密!

本文已帮助人    日期:2025-10-31 10:37    来源:石狮现代医院    字体大小【小】【中】 【大】

“十人九痔”这句俗语,道尽了痔疮的高发与普遍。蹲厕所久了会犯、吃辣多了会犯、怀孕生子也可能犯……但你有没有想过,为啥同样的生活习惯,有的人却能幸免于难?发表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Gut》上的一项重磅研究,或许能解答这个疑问——科学家通过分析近94.4万人的基因数据发现,痔疮不仅和生活习惯有关,遗传因素也是重要推手,甚至能影响发病年龄和手术频率

 

先搞懂:痔疮不是“小病”,全球超8成人曾受困扰


提到痔疮,很多人会觉得尴尬又常见,忍忍就过去,但它带来的麻烦远比想象中严重。医学上,痔疮本质是肛门和直肠交界处的“血管垫”出了问题——要么因为支持结构松弛脱垂,要么因为血管扩张充血,最终出现便血、瘙痒、疼痛,严重时甚至需要手术切除


数据显示,全球痔疮患病率最高可达86%,也就是说,每10个人里就有 9人曾被痔疮困扰,只是症状轻重不同。仅在美国,每年用于痔疮的医疗支出就高达8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花在手术上。更让人无奈的是,由于涉及隐私部位,很多人宁愿自己扛着,也不愿就医,导致病情拖延加重。


长期以来,我们都知道久坐、低纤维饮食、怀孕、便秘等是痔疮的风险因素,但这些外在原因没法解释一个关键问题:为啥生活习惯相似的人,有的犯痔疮,有的却没事?比如同样是办公室白领,有人天天久坐也没事,有人却反复发作;同样是孕期女性,有人平安度过,有人却被痔疮折磨

 

突破性研究:近百万人基因分析,找到102个“痔疮风险位点”


为了揭开这个谜团,来自德国、美国、挪威等多个国家的研究团队联合开展了一项研究。他们整合了5个大型人群数据库(英国生物银行等)的信息,其中有21.9万人是确诊痔疮的患者,还有72.5万人是健康对照者,总人数接近94.4万。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简单说就是在人类全部基因中找和痔疮相关的片段,研究团队有了重大发现: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102个和痔疮发病密切相关的“风险位点”。这些位点就像遗传暗号,携带它们的人,患痔疮的风险会更高。


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风险位点附近的基因,大多职责明确:有的负责血管发育,有的调控肠道平滑肌收缩,还有的参与肠道上皮组织的修复。比如研究人员在6个风险位点中,精准找到了“高可信度致病变异”,其中一个是ANO1基因的突变——这个基因负责制造肠道“起搏细胞”(Cajal 间质细胞)里的关键通道,一旦突变,肠道动力可能出问题,进而增加痔疮风险;另一个是SRPX基因的突变,这个基因和肠道结缔组织的弹性有关,突变后可能导致肛门血管垫的支持结构变“脆”,更容易脱垂。


从遗传影响力来看,痔疮的遗传度约为5%——这个数字虽然不如高血压、糖尿病高,但已经远超随机概率,明确证实:遗传因素是痔疮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颠覆认知:痔疮不只是“肛肠问题”,还和焦虑、高血压有关?


这项研究还打破了一个常见误区:痔疮不只是“局部肛肠疾病”,它还和全身多个系统的健康状况“挂钩”。


通过基因关联分析,科学家发现,痔疮的基因风险位点,竟然和多种疾病的基因位点有重叠——比如肠易激综合征(IBS)、憩室病、焦虑症、抑郁症,甚至高血压、冠心病1


数据显示:


  • 有痔疮基因风险的人,患IBS的风险增加42%;

 

  • 患焦虑症的风险增加31%;

 

  • 患高血压的风险增加21%。

1 痔疮与其他疾病的相关性


这不是巧合。研究团队在英国生物银行和丹麦国家患者数据库中进一步验证发现:现实中,痔疮患者同时患有IBS、焦虑、高血压的比例,确实比健康人高得多。比如痔疮患者中,15%同时有IBS,而健康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 6%;12%的痔疮患者有焦虑症,健康人群中仅为5%。


为啥会这样?科学家推测,这可能和“肠道-神经-心血管轴” 有关:比如肠道动力异常,既会导致便秘(诱发痔疮),也会引发IBS;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既可能影响肠道蠕动,也可能导致血压升高、情绪焦虑——这些疾病看似不相关,实则共享一套病理生理机制。


此外,研究发现ABO血型系统与痔疮风险显著相关:O型血人群的痔疮发病风险比A/B型血高1.12倍ABO抗原不仅存在于红细胞表面,还广泛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其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血管通透性与凝血功能——这与此前报道的“O型血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联”形成呼应,提示血管功能异常可能是痔疮与心血管疾病“共病”的潜在纽带。

 

给普通人的建议:这些习惯能降低痔疮风险,不分基因如何


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生活习惯的调整,依然能有效降低痔疮风险—— 尤其是对有遗传倾向的人来说,更要提前做好预防:

 

1、别蹲厕所太久:每次排便不超过5分钟,避免玩手机、看书,减少肛门血管受压;

 

2、多吃膳食纤维:每天吃够25-30克(比如1把芹菜+1个苹果+1小碗燕麦),软化大便,减少对肛门的摩擦;

 

3、避免久坐久站:每坐1小时起来活动5分钟,办公室可以放个站立办公支架;


4、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腹部压力,进而压迫肛门血管,建议BMI控制在18.5-24 kg/m2之间;


5、有便秘及时处理:别硬扛,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用温和的通便药,避免用力排便;


6、出现症状早就诊:一旦发现便血、肛门瘙痒,别因为“尴尬” 拖延,早期用药就能控制,避免发展到需要手术的程度。

 
 

总结

这项近百万人的研究,不仅首次证实了遗传因素在痔疮发病中的作用,还揭示了痔疮与全身多系统疾病的关联,为我们理解这一疾病提供了全新视角。


未来,随着对痔疮基因机制的深入研究,或许会有更精准的预防方法—— 比如针对 ANO1、ELN 等关键基因的靶向药物,或者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复致病突变;而多基因风险评分,也可能成为常规体检项目,帮助人们更早预防痔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