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刷手机、久坐成常态,小心痔疮找上你
近日,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在马桶上玩智能手机的人患痔疮的风险增加了46%。
石狮现代医院肛肠外科医生表示:“现在很多人上厕所时总忍不住刷手机,殊不知这短短几分钟的习惯,可能正在让肛门直肠静脉丛‘不堪重负’。”针对当下高发的痔疮问题,结合临床案例与医学原理,他给出了科学的预防和治疗建议。
这些行为会诱发或加重痔疮
根据《我国居民生活方式与肛肠疾病关系调查分析》数据显示,中国18周岁以上居民的肛肠疾病发病率为50.1%,其中痔疮类疾病的发病率一骑绝尘,占到98%。换句话说,你身边的每两位成年人中,就有一位“有痔之士”。
“排便时玩手机,会从两个维度加重肠道问题。”杨福艺指出,从时间维度来看,正常排便时间建议控制在3—5分钟内,而刷手机会让排便时间不自觉延长至5分钟以上。此时肛门直肠静脉丛本身就处于充血状态,时间延长会直接导致局部压力骤增,静脉充血、曲张程度明显加重,为痔疮等疾病埋下隐患。
从生理结构角度,低头刷手机时,人会不自主前倾,这一姿势会使“肛门直肠角”变小。“肛门直肠角是影响排便顺畅度的关键结构,角度变小会让粪便排出受阻,相当于给肠道‘添堵’。”杨福艺举例,传统蹲坑比马桶更符合人体生理结构,正是因为蹲姿能让肛门直肠角保持更适宜的角度,减少排便阻力。
除了如厕刷手机,长期久坐也是肠道健康的“大敌”。杨福艺解释,久坐会对盆腔部位形成持续压迫,导致肛门直肠静脉丛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局部,久而久之便会诱发痔疮。相近的原理:孕妇因胎儿对盆腔的压迫,司机、办公室人群因长时间久坐、伏案工作,都是这类问题的高发群体。
便秘、饮食不当是“助推器”
“很多患者以为是痔疮导致便秘,其实恰恰相反,长期便秘是诱发和加重痔疮的重要原因。”杨福艺分享了一个临床案例:一位三胎妈妈因精力集中在孩子身上,忽视排便习惯,长期憋便导致便秘,进而频繁蹲厕,最终引发痔疮。他强调,便秘时粪便干结,排便需更用力,会进一步增加肛门直肠静脉丛压力,形成“便秘—痔疮”的恶性循环。
饮食和生活习惯也在痔疮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排便时还会引发肛门灼热感;过量饮酒则会直接导致肛门直肠静脉丛扩张曲张,加重局部充血。杨福艺表示,痔疮的发生通常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排便习惯、久坐、饮食、便秘等因素相互作用,会显著提升发病风险”。
久坐或久站1小时
记得起身活动2—5分钟
“民间常说‘十男九痔,十女十痔’,其实痔疮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但并非所有痔疮都需要治疗。”杨福艺介绍,痔疮治疗需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
●轻度痔疮:若仅在偶尔饮食辛辣、饮酒后出现少量便血,无需特殊治疗,通过调整生活习惯(如缩短排便时间、清淡饮食)即可缓解;
●中度痔疮(Ⅱ—Ⅲ度混合痔):若出现每周1—2次以上的频繁出血,或伴有肛内肿物脱出,需在保守治疗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必要时选择手术;
●重度痔疮:若出血频繁导致贫血,或肿物脱出后无法回纳、出现坏死疼痛,严重影响生活,必须进行手术治疗。
此外,杨福艺特别提醒,50岁及以上人群若出现便血症状,除了排查痔疮,还需及时进行胃肠镜检查,“很多胃肠肿瘤患者早期也以便血为主要症状,避免因误诊延误治疗”。
杨福艺补充道,中医药针对轻度痔疮有独特优势。“中医认为痔疮多与湿热下注、气滞血瘀、风伤肠络、脾虚气陷有关,其中湿热下注和气滞血瘀的证型最为常见。”基于这一理论,中医常采用“口服中药+外用熏洗”的联合方式,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缓解局部充血和炎症,改善痔疮症状。
“口服中药可调理体内湿热、气血,外用中药熏洗则能直接作用于肛周,减轻疼痛和肿胀,两者结合对轻度痔疮的疗效较为显著。”杨福艺补充,中医治疗需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治,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在预防方面,他给出几点核心建议:
●控制排便时间在3—5分钟内,避免如厕刷手机;
●每久坐或久站1小时,起身活动2—5分钟,促进血液循环;
●减少辛辣食物摄入,避免长期饮酒,降低肠道刺激;
●改善便秘问题,若存在长期便秘,需及时通过饮食调整或医疗干预缓解;
●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建议使用湿厕纸或冲水马桶清洁,减少肛周皮肤刺激和压力。



闽公网安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