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到怀疑人生?这6个“防石密码”,帮你躲开泌尿系结石的“突袭”
什么是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就是大家常说的 “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等等。发作时会出现突发的剧烈绞痛,可伴有大汗、恶心、呕吐,还可能引发泌尿系感染、肾输尿管积水等问题。其实,这种疾病并不可怕,大家不用担心。治疗起来目前有成熟的方案,95%以上的都可以采用零切口微创治疗。但是预防结石比治疗更加的关键,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几点,就可以极大降低结石所带来的痛苦和风险。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预防泌尿系结石最经济、最有效的 “良药”。当人体缺水时,尿液会浓缩、尿液中的晶体容易沉积形成结石。而充足的饮水能最大程度稀释尿液,并减少晶体沉积的机会,还能帮助小结石随尿液排出。可是饮水讲究多多,早看早知道。


饮水量要充足。普通人建议喝 1500-2000 毫升/天,如果是有家族史或者曾患过结石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天饮水量最好到2500-3000 毫升。

饮水时间有讲究。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最好分散到一天当中饮用。比如:早上起床后空腹喝一杯、吃饭前半小时喝一杯、睡觉前也可少量喝一点,防止夜间尿液浓缩。

白开水是您的最佳选择。淡茶水或者柠檬同样可以,因为柠檬中的柠檬酸能抑制结石形成。但是尽量少喝含糖饮料、浓茶以及咖啡等。 因为含糖的饮料会提高尿液中钙的浓度,浓茶中的鞣酸可能会促进结石的生成。

结石的形成和饮食密切相关,肾脏喜欢补水、优质蛋白、均衡矿物质,讨厌高草酸、高嘌呤和高糖高盐。记住这些大大降低结石形成的风险。

控制 “高草酸” 食物。泌尿系结石当中最常见的就是草酸钙结石,此成分的结石与草酸摄入过多密切相关。比如菠菜、苋菜、甜菜、浓茶、巧克力、草莓等草酸含量都比较高,建议适量吃,烹饪此类蔬菜时可通过焯水减少草酸的含量。
别过量吃 “高嘌呤” 食物。嘌呤代谢后会产生尿酸,尿酸过高形成尿酸结石的机会明显增加。比如:动物的内脏(猪肝、鸡肝)、海鲜(虾、蟹、鱼)、浓肉汤等嘌呤含量高,尽量少吃,尤其忌讳同时大量喝酒,因为酒精会抑制尿酸的排泄。
合理补 “钙”。不要盲目补钙或避钙,很多人认为得了结石就是钙补多了,就不敢吃含钙食物 ,其实您大错特错了!饮食中获取的钙不充足,反而会让肠道吸收更多的草酸,增加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风险。平时可以正常喝牛奶、吃绿叶菜、豆腐等含钙食物,只要别盲目吃高剂量钙片,确有需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低盐少腌。高盐饮食会引起尿钙排泄增加,促进结石的形成。每天盐摄入量建议控制在 5 克以内,少吃腌菜、火腿及油炸类等加工食品。

人们常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长久坐立不运动时尿液流动会变慢,尿中的晶体容易在尿路堆积,而适量的运动能促进尿液循环,还能通过运动产生的震动帮助小结石排出体外。

关于运动
01
选择恰当的运动方式。结石最怕的三样运动分别是跳绳、跑步、跳跃,快走、慢跑、爬楼梯等中等强度的运动都合适,每天坚持 30 分钟左右即可。
02
避免 “极端运动”。剧烈运动后大量出汗,不及时补水可能导致尿液浓缩,使疼痛加重或导致结石移动划伤肾脏、输尿管、膀胱粘膜等引起出血。

憋尿时尿液在膀胱内停留时间过长,容易滋生细菌,还会让晶体沉积的几率大大提升,长期憋尿还会诱发结石或加重尿路感染。有尿意时要及时排出。避免因夜间起夜就故意少喝水或憋尿,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结石就可能搞“突然袭击”。

某些疾病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比如:痛风(尿酸代谢异常)、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排尿不畅引起残余尿量增加)、糖尿病(可能影响尿液成分)、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尿钙升高)等等。所以要积极治疗此类基础疾病,减少结石赖以生存的 “土壤”。

假如您是结石高危人群(曾患过结石或有结石家族病史等),建议每年最少做一次泌尿系超声检查,能够尽早的发现结石。因为有很多小结石或者不活动的大结石没有任何症状,但小结石可能会逐渐变大,大结石会引起尿路梗阻导致肾脏功能受损。发现结石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


总而言之,泌尿系结石的预防并不复杂,要把 “多喝水、巧饮食、多运动、不憋尿” 这些小事融入日常生活中。只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就能有效降低结石的发生风险,让我们“无石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