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小心这种结石复发!
在泌尿系结石这一复杂而多样的疾病谱中,尿酸结石的十年复发率约为50-65%,它以其独特的成因和临床表现,成为了医学界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据临床数据显示,尿酸结石在泌尿系结石中的占比约为5%-10%,可以表现为纯尿酸结石或混合尿酸/钙盐结石。由于人类不具有将嘌呤代谢副产物尿酸转变为水溶性尿囊素的能力。因此,人类机体的尿酸是其它哺乳动物相应的10倍。尿酸进入尿液后,主要以两种形式存在:自由酸和尿酸盐,后者主要与钠形成复合物,尿酸钠溶解能力约是自由酸的20倍,并且在正常条件下不形成结晶。
尿酸结石的发病率仅次于草酸钙结石,当体内血尿酸水平升高时,导致尿液pH值下降,而尿液的酸性环境易于尿酸结晶沉积,并于肾及泌尿系统形成砂砾状或更大体积的结石。
相关研究认为,痛风患者发生肾结石的风险远高于健康人,其原因主要为痛风患者容易在肾脏部位淤积,致肾脏发生实质性损害,继而导致肾结石形成。痛风患者合并肾结石后可引起肾绞痛、血尿,多次发作易致肾梗阻发生,继而可出现肾积脓或肾周围炎,使肾损害程度加重。因此,及时发现诱使痛风患者形成肾结石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尿酸是人体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正常情况下,大部分尿酸通过肾脏排泄。然而,当体内尿酸代谢异常时,如尿酸合成过多或排泄减少,尿液中的尿酸浓度就会升高,进而形成尿酸结石。这种代谢异常可能与遗传、饮食习惯、药物使用等多种因素有关。
尿液的酸碱度(pH值)对尿酸结石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当尿液pH值低于5.5时,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显著降低,容易形成尿酸结晶并进而发展为尿酸结石。因此,保持尿液的酸碱平衡对于预防尿酸结石具有重要意义。
饮食习惯是尿酸结石形成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高嘌呤饮食,如过多摄入海鲜、动物内脏、啤酒等富含嘌呤的食物,会增加体内尿酸的生成。
此外,尿酸结石是所有结石中受气温和饮水量影响最大的结石。长期暴露于烈日和高温下或生活在干燥的环境中,以及体力劳动强度较大者,往往体液丢失量大,甚至脱水,使尿量减少,尿液浓缩,从而导致尿中尿酸过饱和。另外,某些炎性肠道疾病的患者,除因碳酸氢盐丢失而致的尿液过度酸化外,慢性脱水造成的尿中尿酸浓度过高也是尿酸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
慢性腹泻状态可通过酸性尿和低尿量来引发尿酸结石。腹泻导致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尿液浓缩,尿酸溶解度降低,易于形成结石。此外,过度运动和出汗导致的脱水也是尿酸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一些促尿酸排泄促药物如二丙苯磺胺、高剂量的水杨酸盐和放射因素可以引起暂时性高尿酸尿。长期慢性使用这些药物可以使尿酸排泄量达一稳定的可控水平。在已经有结石的患者内,使用二丙苯磺胺类药物可以加剧结石的形成。
在干旱地区如以色列,由于脱水引起的少尿已经是形成尿酸结石的独立危险因素,经常大强度运动的人会引起低尿量和低尿PH(反复暂时性乳酸酸中毒)很容易引发尿酸结石。
遗传因素在尿酸结石的形成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家族中有尿酸结石病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对尿酸代谢和尿路结构的调控有关。

尿酸结石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对尿酸结石的显影效果不佳,但B超、CT等影像学检查可清晰显示结石的位置和大小。此外,尿液分析和血液检查有助于评估尿酸水平和肾功能状态。
尿酸结石可以通过药物溶解,它的治疗目的是减小已形成结石的体积,防止新结石的形成。因此药物治疗的方向是降低血尿酸水平和提高尿酸在尿中的溶解度。
碱化尿液
碱化尿液是预防和治疗尿酸结石的关键,尿液的pH值决定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尿液碱化时,不易溶解的尿酸,可转变为易溶解的尿酸阴离子。对于尿酸结石,溶石需要将尿pH值控制在6.8~7.2之间,预防结石需要将尿pH值控制在6.5~6.8之间。可补充肠道复合益生菌以碱化尿液,利于结石自行溶解。
降低血尿酸水平
降低血尿酸水平需要持续、规范的降尿酸治疗。临床上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如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如苯溴马隆)两类,药物使用应遵照医嘱。
多复查
及时了解自身血尿酸水平。如果目前有服用药物,要和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避免服用可能影响尿酸生成、排泄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利尿剂等。
尿酸是嘌呤的代谢产物,因此应先严格限食肉、鱼、虾等富含嘌呤的食物,每日总量应少于150克;严格戒酒,因为酒精可增加尿中乳酸排泄而造成尿液酸化;忌食动物内脏;少食豆制品、蘑菇;宜食用米、面、蛋、奶、蔬菜、水果等低嘌呤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