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狮糖尿病足哪家医院治得好】下肢伤口总不好?别大意,可能是“老烂腿”
您家老人小腿上是不是有个“顽固伤口”?明明不大,却总也长不好,涂了药、换了敷料,拖了好几个月还是烂乎乎的?
小心,这可能不是普通伤口,而是医学上的“下肢慢性溃疡”——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老烂腿”。
这种溃疡可不是“小毛病”,它是下肢血液循环出了问题,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缺损,超过4周都难以愈合的创面,最常见于小腿下1/3处或足部。
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从“小伤口”拖成“大麻烦”。





揪出“老烂腿”的真凶:下肢血液循
环“堵车”了!
下肢慢性溃疡的根源,大多藏在“血液循环”里。主要有3类“凶手”:
静脉性溃疡(占70%,最常见!)

常由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等问题破坏静脉瓣膜引起。静脉就像“单向车道”,瓣膜坏了,血液无法正常回流,淤积在下肢,压力越来越高,皮肤和皮下组织长期“泡”在淤血里,缺血缺氧,最终溃烂。
特点:多在脚踝内侧(内踝)出现,创面比较浅,但渗出液多,伤口周围皮肤常发硬、发黑(色素沉着),站久了腿会酸胀、沉重。


点击查看全视野
点击换图丨点击淡出
动脉性溃疡
(“缺血”惹的祸)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因——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下肢供血“断流”,脚趾、足跟等离心脏最远的部位最先“遭殃”。
特点:好发于脚趾、足跟、足背,创面呈苍白或灰黑色,边缘不规则,疼痛剧烈(尤其夜间静息时,躺着也痛得睡不着),脚摸起来发凉,严重时会出现坏死、坏疽。


点击查看全视野
点击换图丨点击淡出
其他“帮凶”:
糖尿病、外伤、感染

糖尿病: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感觉减退,小伤口没感觉)和血管(血供不足,伤口难愈合),哪怕是磨破一点皮,都可能发展成溃疡。
外伤/感染:下肢受过伤、反复感染,或长期受压(如长期卧床),也可能拖成慢性溃疡。




伤口出现这些信号,千万别拖!
不是所有伤口都叫“慢性溃疡”,
但出现以下情况,说明身体在“报警”,必须尽快就医:

经久不愈:超过4周(1个月)没好转

普通伤口1-2周就能结痂愈合,若超过4周,伤口还是红肿、渗液,甚至扩大,要警惕。

疼痛“不对劲”

· 静脉溃疡:腿酸胀、沉重,站或走后加重,休息抬高腿能缓解;
· 动脉溃疡:剧痛!尤其夜里躺平后,“缺血痛”更明显,必须把脚垂下床才稍好。

皮肤“变了样”

伤口周围皮肤发紫、发黑(色素沉着)、苍白,或变硬、脱屑、发凉(摸起来比另一只脚温度低)。

渗液发臭、有脓

伤口渗出黄绿色、浑浊液体,伴有恶臭,可能是感染了,别自己涂药,感染扩散会更危险!



科学应对“老烂腿”:
4步让伤口“重生”

慢性溃疡不是“绝症”,选对方法能快速愈合。医生会根据伤口情况“量身定制”方案:


点击查看全视野
点击换图丨点击淡出
1
清创换药:给伤口“大扫除”(基础)

先“去腐”——用专业工具清除坏死组织、陈旧肉芽和痂皮,避免“脏东西”阻碍愈合;再“生新”——用抗菌敷料控制感染,保持伤口湿润,为肉芽生长创造环境。
2
负压吸引:给伤口“加速”(对付难愈合伤口)

像“吸尘器”一样,用负压装置持续吸引创面的渗出液和坏死物,同时刺激局部血液循环,让肉芽组织长得更快、更健康。尤其适合糖尿病足、大面积溃疡,能把愈合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3
植皮/皮瓣修复:给伤口“补补丁”(攻坚阶段)

当伤口干净了、感染控制了,长出新鲜肉芽,但面积太大或太深(比如露出肌腱、骨头),单靠换药长不好时,医生会用植皮(取自身健康皮肤覆盖)或皮瓣(带血管的皮肤及皮下组织)修复,快速“补”上缺损。
4
日常护理+预防复发:比治疗更重要!

抬高患肢:卧床时把腿垫高15°-30°(脚下垫枕头),帮静脉血回流;
穿弹力袜:静脉性溃疡患者,医生会开医用弹力袜,每天穿(除了睡觉),至少坚持6个月,别嫌麻烦,能预防复发;
动一动:练“踝泵运动”(勾脚、伸脚,每个动作保持5秒,每次10分钟,每天3次),多走路、游泳,避免久站久坐(别一坐就几小时不动!);
吃对营养:多吃鸡蛋、牛奶、瘦肉(高蛋白)和新鲜蔬果(高维生素),糖尿病患者严格控糖,必须戒烟(烟会加重血管堵塞!)




预防胜于治疗:
记住这3点,远离“老烂腿”

控基础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乖乖吃药、定期复查,别让血管“提前老化”;
护好下肢:穿宽松鞋袜,避免磨伤、烫伤(尤其糖尿病患者,泡脚前先试水温!);
早发现早处理:腿上出现静脉曲张、伤口久不愈,别等“烂”了才就医!


动脉性溃疡(“缺血”惹的祸)
重要提醒:糖尿病患者、伤口超4周不愈?立即就医!
慢性溃疡治疗的“黄金时间”是早期!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哪怕伤口很小,超过4周没好,一定要尽快到石狮现代医院就诊。
别让“小伤口”拖成“老烂腿”,早发现、早干预,不仅能保住双腿,更能守住生活质量。守护下肢健康,从关注每一个“不愈合的伤口”开始!









闽公网安备